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,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配配查,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。在政策号召下,包括汽车、光伏、水泥、工程机械等行业已开始行动,通过调整产业结构、减产等方式“反内卷”。这些行业“反内卷”将给市场带来什么影响?如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,推动行业生态重塑?
积极响应
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,当前,我国工业领域供需失衡压力较大,表现为产能利用率与价格体系双重承压。截至2025年4月份,PPI已连续31个月同比负增长。从产能利用率看,工业产能利用率自2021年三季度的77.7%持续回落,2025年一季度降至75.1%。其中,非金属矿物制品、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降至60.9%和71.9%,设备闲置与产能沉淀问题突出。
“量价指标的持续背离表明,我国工业部门存在阶段性供需失衡问题,或需通过市场化出清、技术迭代等多维政策组合破解。”赵伟表示,此外,近年来地方政府招商集中在相同产业领域和“大项目”“大企业”“全产业链”等,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在此背景下,政策层面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持续加码。从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,到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纳入关键任务,再到近期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完善治理平台“内卷式”竞争规定,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已被纳入法律规制范畴。
相关部门、行业、企业等也在积极响应。5月19日,市场监管总局推出10项措施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针对光伏、电池和汽车行业提出“制定修订光伏、电池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国家标准”。
日前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《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》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安铁成表示,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、国际化转型关键时期,需要全行业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,才有望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焕新升级和国际引领。“内卷式”竞争将导致经营恶化,破坏创新投入可持续性甚至引发产品和服务质量下滑,长此以往将导致企业经营不善和品牌危机。
今年5月份,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呼吁工程机械行业应充分认清形势,统一认识,下定决心,采取有效行动遏制“内卷式”竞争的蔓延和加剧。
7月1日配配查,中国水泥协会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“反内卷”“稳增长”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》,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,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“反内卷”“稳增长”。
日前,面对市场供需失衡,国内头部光伏玻璃企业已宣布集体减产30%,以缓解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优化结构
业内专家表示,与此前淘汰水泥、平板玻璃等传统行业落后产能不同,此次“反内卷”聚焦领域从传统重工业单极转向传统与新兴行业双轨。
领悟时代数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唐树源对记者表示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前主要聚焦钢铁、煤炭等传统行业,目标是通过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释放生产要素,推动低端产能出清。此次“反内卷”既涉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,也涵盖钢铁、水泥等传统行业,主要源于部分行业“价格战”和地方重复建设,导致工业品价格下行,目标更侧重于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,强调目前通过技术升级、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优化供给结构。
“部分行业减产能力度相对温和,注重平稳过渡,叠加降库、新旧产能更替适当增加减产量,避免对行业造成过大冲击。”隆众资讯光伏玻璃行业分析师高玲说。
赵伟认为,此次“反内卷”将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作为核心,推动粗放式去产能向精细化治理转型。此外,从政策层面看,或更注重因地制宜与区域协同,将“破除地方保护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”作为核心任务,强调区域协同治理,通过全国统筹规划引导地方政府摒弃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,构建差异化、互补型产业发展格局。
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,“反内卷”并非简单去产能,而是一揽子“组合拳”,旨在稳增长、促转型,同时更注重建立长效机制,尤其是突出法治化,比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、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》《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》等制度文件都有明确要求。此外,“反内卷”要更注重协同效应,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相关企业有望通力合作。
分类施策配配查
“内卷式”竞争成因复杂,综合整治需要遵循经济规律,汇集各方力量,多管齐下,并非一日之功。
针对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,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李超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介绍,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,针对问题症结,因业施策、对症下药,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,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。
“参考过去的经验,去产能后相关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、PPI和ROA(资产收益率)均有明显改善。”赵伟介绍,2016年底,相关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明显低于总工业产能利用率73.8%;2017年、2018年期间二者产能利用率的差距逐渐缩小;2019年一季度相关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74.5%。
2017年、2018年相关行业PPI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全行业PPI,也体现出去产能对行业价格的支撑作用。产能利用率和PPI提升推动相关行业收益率改善。2017年、2018年,石油石化、钢铁煤炭、有色金属、建筑材料等相关行业ROA较2015年平均提升超1%;其中,钢铁行业ROA平均提升8.8%。
谈及如何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、推动生态重塑。赵伟表示,在政策端,要推动法规细化与监管升级,包括明确“低价倾销”等认定标准,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或可引入“产业协同度”指标,促使政府职能从“招商”转向“营商”。在行业层面,可加强自律机制与产业链共治。在企业端,可加强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,比如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技术联盟,推动研发投入占比提升;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,要根据不同行业技术发展规律,分类施策进行供给侧引导,并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。对于传统产业而言,提高技术标准,严控新增产能,鼓励企业进行错峰生产或自愿减产。
“对于新兴产业而言,技术迭代速度快,天然易产生结构性供需矛盾,不宜采取‘一刀切’的行政干预;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,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周期,才能引来增量需求,同时支持行业进行并购重组,畅通市场化退出机制,并给予更多时间和空间。”罗志恒说。
协同破局“内卷式”竞争
企业间竞相压价,人才争夺白热化,产品同质化泛滥,利润空间越缩越小,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下降、创新乏力……近一个时期以来,“内卷式”竞争成为热词,许多行业和企业深陷价格、市场份额、人才等无序低水平竞争。目前,各方也充分认清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,千方百计地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内卷本质是同质、低效的消耗战,反映的是市场信号失真、创新生态板结与考核机制短视。市场层面,信息茧房加剧了行业“羊群效应”,失真的市场信号无法让企业作出正确判断。比如,当人工智能概念火爆时,某城市半年内涌现的200余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中,其中90%因缺乏核心技术沦为“PPT公司”。机制层面,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,当抄袭比研发更易获利,企业自然选择“走捷径”,“创新不如抄袭”使企业不愿付出巨额投入攀登技术高峰。
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,在于推动竞争逻辑从零和博弈转向价值创新,通过技术突破、业态融合和制度创新,在增量市场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,并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目标。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从制度机制、产业布局、市场监管、企业引导等方面协同发力。
在制度机制方面,应建立创新导向的考核体系。政府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,大幅提高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。例如,江苏省试点“质量GDP”考核后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增长40%;浙江省建立“创新飞地”政策,允许企业在上海、深圳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并享受税收减免,带动省内传统产业重复投资下降18%。同时,建立容错纠错机制,鼓励官员敢于尝试、勇于担当,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。
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,要构建错位竞争新格局。依托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,建立全国性的产业投资大数据平台,实时监测各行业产能利用率、投资热度等信息,精准引导产业投资,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同时,推动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,形成优势互补、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。例如,广东省佛山市上线产业大数据系统后,精准识别光伏行业投资过热信号,避免重复投资。
在强化市场监管方面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响应机制,缩短侵权案件处理周期,提高侵权成本。同时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,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。
在规范企业行为方面,引导企业聚焦核心竞争力,推动转型升级,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。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,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。此外,应加强行业自律,推动企业建立公平竞争、合作共赢的行业生态。
只有各方协同配配查,助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,构建差异化生存能力,才能从“你死我活”转向“共同成长”。
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